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209章庒縣風波續(20)

關燈
第209章 庒縣風波續(20)

現在回頭再說朝鮮半島在農耕時期的戰略地位。

這個秦帝國崩潰前,給漢帝國留下了長城這個遺產,一直修到了遼東,但是還沒鏈入朝鮮,所以漢帝國文、景兩代修生養息的同時,加緊向現在的日本海方向修長城,將陸地用長城封閉。

所以早期長城一直修到鴨綠江北,將遼河以南基本納入帝國版圖。

到了隋朝,由於高句麗的崛起,導致遼東門戶洞開,遼東長城成為擺設,同時高句麗本質上是已經農耕化的半游牧民族。

由於北方契丹、突厥各部的興起,隋帝國門戶洞開,遼東平原是最大威脅,不打下遼東,中原將無險可依,遂引發隋伐高句麗之戰,結果把國家搞垮。

到了唐朝,李世明雖然完了一手陰的,分裂了突厥,拉著東突厥打西突厥,但是當時遼西、遼東仍在契丹和其他少數游牧民族手中。

唐帝國趁機收覆遼西後,東北的形勢非常覆雜,漢民幾乎沒有,都是游牧民族,遼西又是高句麗,這個時候朝鮮半島的新羅,自然而然被納入唐帝國眼中。

由於陸路隔著高句麗,搞侵略顯然是不行的,但是穩定了新羅,有利於維持東北游牧民族占絕大多數的局面。

但是緊接著爆發了日本入侵新羅,原因很簡單,唐帝國剛剛打了四場戰爭,本質上都沒打贏。

第一場是打突厥,李世明其實是輸了的,渭水之盟實質是唐帝國向突厥低頭,但李世明完陰的挑撥離間,成功分裂東西突厥,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唐朝沒贏,突厥自己敗了,所以唐帝國躺贏了。

然後是收覆遼西之戰,東突厥與唐帝國同時出兵,突厥騎兵的作用扭轉了唐軍出兵的不利局面。

第三場是吐蕃入侵四川,唐軍開始吃了打敗仗,雖然後來扭轉敗局,實際上吐蕃仍然占據了青海和四川西部,李世明覺得打不過,松讚幹布覺得打的太累,然後然後就出了文成公主和親。

第四場戰役是打遼東高句麗,但是還沒開打,高句麗正磨刀霍霍準備對唐帝國下手。

所以小小的彈丸島國,通過遣唐使在察覺唐帝國微妙變化,趁著唐帝國搞改革,向西拓展經濟步伐,加大對西域、中亞的控制,國家傳略西移,對外戰爭愈發頻繁,日本人心態也極具膨脹,以為時機已到,大唐帝國行將就木,畢竟隋朝只活了不到二十年,唐帝國可能也是這個命。

於是悍然出兵朝鮮,然後被打成狗一樣在此認慫。

這次出兵朝鮮,唐軍人數雖然不多,傷亡也不大,但是收拾日本不是主要目的,出兵收拾日本只是借口,根本目的是以朝鮮半島為跳板,北上去揍高句麗。

從遼西或河北去遼東,受到當時科技條件、運輸效率,以及後勤保障體系,還有氣候地貌制約,陸路難以維持十幾萬軍隊的開銷,尤其是高句麗人口增多後,唐軍單純出兵十幾萬人,已經不能從根本上實現消滅高句麗有生力量。

因此需要快捷,高效,能一擊致命的戰略,於是海上從山東半島出發,跨過渤海灣,在朝鮮和遼東半島登陸,補給也從海上解決,效率要比單純陸路運輸高得多。

同時遼西、河北一起發兵,兵分四路圍毆,再加新羅這個小兄弟,高句麗雙拳難敵四手,最終被滅。

至此,遼河平原長城體系納入唐朝版圖,長城全境位於唐軍防區之內,這個時候朝鮮半島的作用凸顯無疑,如果日本占了朝鮮,那日本就會走唐軍圍毆高句麗的路,圍毆山東半島。

同理,由於唐軍已經用過這一招,日後盤踞在遼西、遼東的游牧民族,只要獲得足夠的生產力和技工,也能走這條路。

所以朝鮮半島從一開始,就是解決遼東、和遼西控制權的主要戰略平臺,但是有個條件,遼東、遼西的漢人基數較少,不足以實現本地的人力調集,必須從外省補入。

如果遼西、遼東人口充足,且人口成分穩定,朝鮮這個補丁就可有可無,因為當地有足夠的人力保障後勤。

而到了明朝,由於朝鮮戰爭明朝參戰,直接造成了後金的修生養息崛起,做大了遼東。

明帝國一場戰爭打光了國庫,然後朝鮮還覺得自己損失太慘,明朝保護費要的太黑,但是等明帝國去見元帝國,如果明帝國對你不好,你還保留明帝國的年號和華夏衣冠做什麽,清帝國欺負你了?

至於清朝,由於北方沙俄的威脅,中、日、俄三國都在爭奪朝鮮半島主動權,對中國而言,失去朝鮮半島,東北將面臨沙俄、日本的兩面夾擊,整個遼寧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蘇沿海,都將面臨朝鮮半島的軍事威脅,尤其是清末科技條件已經不是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,隨著機械動力的普及,這種威脅無疑更大。

因此從古至今,朝鮮半島的戰略地位尤為重要,失去朝鮮半島控制權,等於喪失戰略緩沖,被人家頂在家門口圍毆,徹底失去可供騰挪的空間。

現在就事論事,無論是瀕國人也好,本國人也罷,沒有瀕國人興風作浪,虞童也會雇傭其他人尋釁滋事,所以是否是瀕國人這件事,本身已經不重要。

重要的是瀕國人這一明顯的特征,明顯是有人在背後指使,如果是岐民,還不容易分離這層關系,即便就是有人在被後唆使,在查到幕後主使之前,並沒有直接的有利鐵證。

但現在有明顯的族群差異,再說沒有證據,那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。

“汪大人,以目前來看,瀕國人鬧事最兇,而瀕國人與屯墾鄉民並無利益瓜葛,其原何如此急功近利,汪大人不覺得可疑嗎。”

“宣德郎言之有理,此事甚為可疑,當詳加細查。”

王柬附和道,汪晨貴黑著臉說:

“現在亂民反叛,人已被殺,豈還能查清。”

“不對吧。”沈雲卿質疑道,接著又說:“縣令虞童裏外袒護鹽工,確切的說,是袒護瀕國人,此難道不可疑?

再者,沈某在庒縣種地,虞童千方百計阻撓於我,如沒有利益,卻對百姓有利之舉,他原何要與沈某過不去,這其中若無利益好處,他又為何百般慫恿鹽工,尤其是袒護瀕國人。”

“那你想說什麽!”

“沈某只想知道,虞童背後是誰在撐腰,一個小小縣令,誰給他的膽子私藏外民不報,還冒天下之大不韙,誣陷朝廷命官,逼反良民,現在還扯出瀕國人,這些難道不正是此番民變關鍵嗎!”

“陛下要你此來平息民變,至於查案之事,當由禦史臺與刑部徹查,現在你說這些,對平息民變毫無益處,依本官看,你是在為亂民開脫,拖延時日!”

汪晨貴態度強硬,沈雲卿寸步不讓,他說:

“要平息民變,就得讓亂民心服口服,至少官府得講理,不是汪大人說怎樣就怎樣。官若不逼,民豈能造反,真難道是吃飽了撐著閑得慌嗎。

淮河兩岸的三十萬饑民還在嗷嗷待哺,他們是不會造反,造反的都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閑得慌,所以如果不給吃飽的百姓一個公正說辭,沈某琢磨著,吃的更飽的蘭陵也該造反了,反正吃飽了撐著沒事幹,不是嗎!”

“你,你口出狂言,簡直豈有此理!”

汪晨貴破口大罵,這時王柬卻說:

“汪大人,息怒,息怒,此言宣德郎已在文武百官面前提及,此論雖然荒謬,但庒縣民變起因本無就荒謬,眼下牽連如此覆雜,若不把內情查明,這亂民造反造的稀裏糊塗,陛下與文武百官也看的稀裏糊塗,到頭來起步還是朝廷臉上難看。”

“哼,王大人,你可是朝廷的欽差,如此替亂民開脫,成何體統。”

“汪大人,此話嚴重了吧,本欽差奉命前來查清是非曲直,若只為平息民變,讓朱公成、楊思茅等人自行散去,無需捉拿問罪便是。既然要審,總得問明原由。

一面之詞也好,欺瞞官府也罷,事情總會水落石出,現在不問青紅皂白,斷定民變皆因謀反,如此恐令天下人心不服啊。”

“既然王大人說要問明原由,現在該問的都問了,該說的都說了,接下來總該讓他們散了吧。”

這時沈雲卿截話說:

“汪大人,你的意思是讓亂民散了,抓了朱公成、楊思茅等人,然後呢?”

“自當由陛下聖裁。”

“既然交由陛下聖裁,無憑無據,讓陛下如何聖裁。”

“你到底是勸不勸散,若再拖泥帶水,本官可就按章辦事了!”

汪晨貴威脅道,沈雲卿頂著壓力爭鋒相對:

“汪大人,誰開殺戒,誰將為此負責,你若以為那楊思茅是個書生,你大可試試。你不死三兩千人馬,我沈雲卿自己將頭顱奉上。到時候,你汪大人也免不了伸脖子那一刀!”

“你敢威脅本官!”

“汪大人,是非得講道理,你一個三品大員以官壓人,區區一個七品縣令竟也能掀起這般風浪,照此推斷,三品大員豈非要逼反整個江淮。”

“你,你是存心要替反賊開脫,壞我朝社稷根基!”

“汪大人此言差矣,誰挖江山社稷的墻角,民變反誰一目了然。官不逼民,民豈能反。話到此處再多說也無益,你汪大人明白也好,裝糊塗也罷,沈某愛莫能助。眼下民變癥結仍在虞童背後何人指使,不查清這一點,朱公成、楊思茅豈能安心伏法。”

話音落下,沈雲卿與田庶仁說:

“勞煩田老,帶話給楊思茅、朱公成等人,朝廷要入州城捉拿虞童,明日城外讓出活路,讓我等入城捉拿虞童。至於楊思茅、朱公成是否散去,需得等查清原委,由朝廷裁決。”

“這麽說,暫時不抓朱公成、皮小五、郭友東、楊思茅等人。”

“不理清過責,朱公成、楊思茅等人豈能束手就擒。”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